Wednesday, December 6, 2006

Trungram Gyaltrul Rinpoche 宗南嘉楚仁波切﹕憶念(4)

所以說在佛教的觀念裡只有個體而無總體,有每個個體的解脫,卻沒有所謂的全人類的解脫或單一的神;有各分別體的善心,各分別體的解脫,各分別體的了悟,但沒有遍存體的東西。我認為瞭解這點很重要,鍊心也很重要。再說「念住」(Smrtyupasthana),第一個是尋找「我」是否存在於我們身體中的任何一部份。我們相信「我」是一個人,既是一個,就不可能是許多,因為一和許多是相反的。現在我們尋找這樣的「一個我」,但我們找不到一個,卻找到了許多。有許多細胞,有頭髮,手指,腿等等,但哪兒才是「我」?這是第一念住(upasthana)─憶念身體各系統,而在同時你會對人之所以無我的瞭解更趨近一步了。

現在下一個要談的是,假如身體不是「我」,我們會問﹐那我的覺受是不是「我」呢?仔細想想好的感覺或壞的感覺,生理上的覺受或是心理上的覺受,哪一個是「我」?我們有許多的覺受,而沒有單一的覺受,這是憶念的第二部份。

第三部份是關於心的。你也許說身體不是我,但我的心是我。就憑這句『我的心是我』,就已說明了不少,它是指一個屬於我的東西,因為我們用「我的」對不對?心是一個屬於我的東西,就像我的杯子一樣。杯子不是我,它和我是分開但有關聯的。所以當你說「我的心」而認為「我」是「我的心」所生之物時,因「我的心」屬於「我」,你實際上已直接推翻心即是我這點了 - 它屬於我但不是我。因你在身相上和覺受上均不能找到物理的「我」,那查驗一下你的心,看是否心的那一部份是「我」。這就是第三念住。任何感官意識上的「我」,任何心理上的「我」,哪一個是「我」?從開始我們便堅持「我」是一個,那「我」在那兒呢?最後,如果你在自己內中無法找到「我」,那試試在其它的東西上找﹐是否「我」存在於什麼「遍在」的東西上等等。這是四念住中最後的一個。人們一般不大會如此去觀想。這些都是讓我們自己透過憶念的修持更證實「我」的真相而已。

以上就是四種心理的思唯。做這些觀想時就成為「止」(shamatha)的禪修。而「憶念」是同時把「止」的練習和「觀」(vipassana)的練習結合在一起,它將二者連而為一﹐同時進行。首先,將你自己先安定下來,把心念集中在單一目標上- 你的身體、心、或呼吸。你慢慢地,一步步地進行禪修,它使你的心靜下來,同時也訓練你的心,讓它能安住某處。同時,因為你也在辨析,它將你帶進「觀」而生起智慧。
By Trungram Gyaltrul Rinpoche 宗南嘉楚仁波切

No comments: